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旅游

兴庆区文化惠民 为群众幸福加码

来源:兴庆区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   发布时间:2019-09-02

10个街道中心图书馆、34个社区(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8个农家书屋、23个全民阅读广场、20个图书流通点、53个公共电子阅览室、17个农民文化大院、71支民间文艺团队、每年百余场文艺演出……近年来,兴庆区通过抓机制保障、抓阵地建设、抓人才培训、抓品牌创建、抓传承保护,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厚植文化底蕴,点亮百姓生活。

活动多样处处有欢笑

城乡一体、均等便民,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为了促进辖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近年来,兴庆区不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功能。从宁夏非遗传承基地到遍布城乡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再到农村质朴温馨的农民文化大院,各类规模不一、特色不同的文化场所遍布兴庆区,各级公共文化场馆设施建设整体面貌显著改善。

特别是今年,兴庆区又重点实施丽景湖公园文化广场大舞台设施设备改造提升工程,并对掌政镇强家庙村等10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提升改造,在月牙湖乡滨河家园五村等4个村新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此外,兴庆区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都建立免费开放机制,在显著位置公示免费开放的管理办法、服务项目、开放时间、观众须知等制度,每周开放时间不低于42小时,让城里城外的百姓都能乐享文化生活的实惠与便捷。

合唱、广场舞、秦腔、太极……如今每个清晨和傍晚,在兴庆区各个广场和社区都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带给人们的精神愉悦,越来越多的市民主动参与其中并展示自己,轻松欢快分享幸福获得感。

乡村大舞台引领新风尚

“大伙快一点啊,一会演出就开始了!”兴庆区掌政镇镇河村村部一楼的排练室里,王淑萍催促着正在化妆的姑娘媳妇们。大伙你帮我描眉毛,我帮你着腮红,这些平日里和田地打交道的姐妹们,在上了妆后更显俏皮活泼。镇河村妇联主席李桂玲兴奋地告诉记者,自打村里建立了文化微信群,参与演出的人多了一倍。“现在我们有啥活动在微信里一吆喝,所有的队员就来了。大家排演了节目,挨着村给乡亲们送戏。”

王淑萍等8位“女将”可谓掌政镇草根文化艺术团的“台柱子”。艺术团今年巡演的18个节目多数由她们完成,舞蹈、表演唱、音乐快板、小品……都是这些农村妇女的拿手好戏。

“自打村里建了文化大院,我们这些爱好文艺的人可算是有了好去处。”李桂玲告诉记者,近年来因为文化大院的成立,镇河村聚集起一批“文艺青年”,自此每逢农闲或春节,在镇河村总能看到农民文艺演出队热闹欢快的节目。

在演出团里,镇河村8队村民刘淑萍还算“新人”。以前她最大的爱好就是打麻将,直到去年看到艺术团巡演时,潜伏在她心中的舞蹈因子被唤醒。加入艺术团后,没人再找刘淑萍打麻将了,来看她演出的人越来越多。

艺术团里还有一位核心人物——曹自明。团里排演的节目,不少改编都出自她手。小品《争当好村民》《法援温情》等节目,都是曹自明结合身边实例故事,用农民自己的语言编排的节目。

类似于镇河村这样的草根艺术团,在兴庆区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还有很多。

为大力扶持民间文艺团体,兴庆区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先后制定《民间文艺团队管理办法》《民间文艺团队评星定级实施方案》,组建民间文艺团队71支,还成立了兴庆区民间文艺团体协会、朗诵家协会和民间艺术家协会,建立“四送六进”常态推进机制,并实施“菜单式”“预约制”服务,让一大批乡土文艺能人有了展现风采的大舞台。

文化服务带动居民融入社区

每天早上,伴随着铿锵有力的二胡和大鼓配乐,兴庆区自强社区党群活动服务中心都会准时传出秦韵乐艺术团秦腔节目排练演出的热闹声音。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这样的排练演出每天都排得满满当当。

说起秦韵乐秦腔艺术团,周边社区的居民们无人不知,68岁的狄惜春阿姨就是其中一名不折不扣的秦腔票友。

“我特别喜欢秦腔,但是以前没有固定的场所,大家排练演出是件难事。”狄惜春告诉记者,退休后身边的很多人都有时间重拾爱好。但是,家门口缺少排练场地,戏迷们聚不起来。“大家都是在广场公园里排练,一旦遇到特殊天气就很不方便。”

2014年,兴庆区在各社区(村)试点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打造了多所平均面积400平方米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并配齐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和文化辅导员,常年对群众免费开放。

自从自强社区有了专门的场地后,爱好秦腔的居民们走出家门融入社区,一年能排演80多场次节目,自己过足了戏瘾,也把社区的文化等各项事业带动得风生水起。

    附件下载:
扫一扫 手机浏览

分享到:

主办: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6401000039  宁ICP备19001176号-1
运行管理: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440号